目前很多企業實施e-Learning失敗,很多e-Learning企業感覺市場混亂,核心就是我們的e-Learning的生態系統沒有成熟。也許責怪我們的現狀是無法解決問題的,還是要面對和去生存,發展!

以下來自:鷹飛天宇
 
E-learning是基於互聯網的學習平臺,主要為企業搭建培訓體系並提供相應資源。

我們接觸了數十家使用E-learning學習平臺的企業,得出的結論是E-learning學習平臺的使用效果不容樂觀。

究其原因,一是企業本身的培訓體系不完善,二是企業本身作為培訓體系基礎的任職資格體系沒有或不完善,三是企業太貪。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是企業本身培訓體系的問題:在培訓需求分析(TNA)環節,80%的企業都沒有認真做,無一例外,這些企業的培訓都缺乏針對性;因為培訓需求不明晰,自然也就提不出有效的培訓評估標準,尤其是沒有培訓內容與實際工作或行為轉化方案,培訓的效果難以保證;部門負責人不清楚怎樣為下屬指定學習課程,而培訓主管部門或人員與沒能很好的指導、配合部門負責人安排課程,導致課程安排不合理,學員沒興趣學,或是學一陣子也就放下了。因此,在購買了E- learning學習平臺後,通過管理員的管理平臺,看到的學習進度往往都慘不忍睹,企業投入的資金大部份泡湯。

  二是企業任職資格體系沒有或不完善。很多企業沒有任職資格體系,一談到任職資格,很多人力資源經理都不甚了了。在對他們作了大概介紹之後,過幾天,他們多半會去買一本叫做《勝任力模型》的書,而那本書也沒有對任職資格作出系統的闡述。對什麼是任職資格,不說沒有搞清楚,反而是越整越糊塗了。因為任職資格體系缺失,崗位人員的任職現狀評價就全仗主管領導一句話:客觀也好,主觀也好,都他說了算。這樣一來,員工最需要提高的方面是什麼,如何評價?也就是給員工指定課程的依據是什麼?這個問題無法解決,培訓的效果就無法保障。

  三是企業太貪。企業購買E-learning學習平臺,一大部份是沖著裏面幾百門課程來的。無可否認,如果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隊,把這幾百門課程都學了,都掌握了,那是真的不得了,運用到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中去,企業一定會飛速發展,贏利能力大大增強。可事實上往往事與願違。且不說課程內容,就是時間,一個人在有限的時間內能把所有的課程都學完嗎?我們看到很多企業的課程安排,一個人的帳號下二三十門課是常事,有的甚至是四五十門課,但凡是自己感興趣的或是希望別人去學的都給選進去。再看學習進度,能學到三分之一的課程僅占22%左右,堅持學完的約占6%,點了一下、看了一點就沒下文的高達60%。資源,就這樣被浪費掉了。

  針對以上現象,我們建議企業在購買E-learning學習平臺後,對平臺資源要有理性的認識,不貪多、不冒進,要使用好E-learning學習平臺,請參考如下建議:

  1、有針對性的選擇課程。針對性的前提是對學員有客觀、準確的評價,對課程內容有大致的瞭解,看課程與學員的需要是否匹配,能不能解決學員希望通過培訓解決的問題。

  2、要制定課程內容與實際工作進行轉化的方法和標準。這一條緊承上一條,要清楚培訓的針對性和所要解決的問題,轉化的方法是能夠找到的,有了方法,對實施效果進行評價的標準也就可以制定出來,有了評價的標準,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培訓效果。

  3、討論分享。思想的交換中沒有虧本的一方。而在一些人心中,覺得自己的體悟是天才的思想閃光,生怕別人偷了去。其實,一個人看問題,總會受得自身所處的位置、知識結構、經驗的局限,就像瞎子摸象一樣,並不見得就能把握問題的實質,通過大家就某一問題的討論,往往能拓展自己的思維,收穫超過預期。

  4、課程宜少不宜多。在課程的配置上不要貪,而是要集中精力解決一門兩門當前最需要的課程並運用到實際的工作中去,這才是培訓的意義和價值。如果把這個平臺當作生意買賣,覺得自己花了一分錢能得到十分貨才算沒有虧本,就去選若干門課程又沒有精力去學,浪費掉,企業的培訓費用也就這樣浪費掉了,就連一分錢一分貨也沒有買到,這才是真的虧本。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HRDClu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